堅持“提速”與“提質”并重 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二論統籌“七個關系”奮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振興戰略支點
在當前我市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市委書記邵革軍響亮提出統籌好“提速”和“提質”的關系,既要專注加快發展、又要奮力轉型升級的要求。
“提速”和“提質”的關系,是發展過程中的辯證統一,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正確處理好兩者關系,直接關系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用優質增量做大經濟總量,用創新驅動接續要素驅動;直接關系到怎樣統籌兼顧“加快趕”和“奮力轉”。是方法論,也是實踐論。
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因此,需要開辟新征程、取得新突破、邁上新臺階,促使發展更加平穩、結構更加優化、人民更加富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提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堅持“提速”與“提質”并重,要壯大有效投資“穩增長”。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釋放“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積極信號。為搶抓這一重大政策機遇,市委、市政府適時啟動了“交通運輸三年大會戰”,并結合全市發展需要,系統部署推進了水利、產業、民生等一大批項目,其目的就是要發揮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支撐全市即期和中長期增長。我們要始終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融合發展、開放合作、綠色低碳的基本原則,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定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大力推進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增長動力、空間布局的轉變突破,加快形成經濟新結構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提速”與“提質”并重,要調優產業結構“促轉型”。當前,我市產業雖然呈現“三二一”結構,但第二產業發展較弱且建筑業占比大,凸顯了工業、制造業發展滯后的短板和不足。大家要清醒認識到,沒有工業、制造業作支撐,城市經濟就很難有數量眾多的穩定就業和源源不斷的財稅保障。我們要樹立“大抓工業、重抓制造業”的鮮明導向,堅定實施“雙園雙驅”戰略,持續壯大“3+3+N”現代產業集群,做優做強新型工業。要繼續擦亮“農業大市”金字招牌,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做深做實特色農業,打響“巴山食薈”區域公用品牌。要利用好“人口大市”的優勢,進一步繁榮發展服務業,努力將消費盡可能多地留在本地。
堅持“提速”與“提質”并重,要做強縣域經濟“夯基礎”。相較于一些城市呈現出的市區“獨大”特征,我市“一核兩翼”發展相對比較均衡,宣漢縣、大竹縣、渠縣等縣域經濟發展在西部地區都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各縣(市、區)、市直園區要按照市第五次黨代會確立的差異化發展定位,聚精會神謀發展、集中精力促跨越,在搶抓機遇中提升實力,在錯位并進中展現擔當,不斷夯實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縣域底部基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只要我們牢牢把握好“提速”和“提質”的關系,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能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責任編輯:張致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