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達州“兩會”】 政協委員趙星江:建議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
達州地質地貌復雜、氣候多變,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工礦企業較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任務十分繁重。達州市政協委員、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趙星江深刻認識到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安全穩定,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四方面,一是基層干部群眾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不夠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二是基層應急隊伍專業技能水平不夠高,難以實現高效應急處置;三是物資儲備體系還不夠健全,高端、大型救援裝備較少;四是預案編制不夠科學,實用性不強。”因此,今年在達州市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趙星江專門帶來了《關于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的建議》。
趙星江主要從三個方面九個關鍵內容提出工作建議:
落實主體責任 強化風險預防
完善初期處置指揮機制
一是完善知責明責的“責任鏈” 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將防汛減災、地災防范應對、預警預報、避險轉移、預案管理等內容納入黨政同責績效管理,進一步落實屬地黨委、政府主體責任;
二是念好風險預防的“緊箍咒” 建立災害性天氣受威脅群眾避險轉移安置制度,嚴格落實“三個避讓、三個緊急撤離”剛性要求,規范避險轉移職責任務、對象范圍、政策措施、資金保障,通過各種途徑持續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廣泛組織群眾參與防災避險演練,進一步提升干部群眾風險預防能力;
三是搶抓初期處置的“窗口期” 完善突發災害事故初期處置現場指揮機制,明確災害事故現場指揮官的自動擔任、職責和義務、獎懲、責任追究等內容,提高突發災害事故初期處置能力和水平,確?,F場指揮統一、有序、高效。
建強救援隊伍 科學管理預案
夯實應急物資保障基礎
一是隊伍建設要突出專業性 大力支持4支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加快推進四川省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達州基地建設。進一步推動“一主兩輔”應急隊伍建設,統一標準、嚴格訓練。大力扶持藍天、藍空、巴山、漁民、愛心等民間救援隊伍發展,在裝備物資、技能訓練、經費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社會救援力量參與應急救援管理調度和激勵補償制度,打造“統一管理、訓練有素、服務專業、反應迅速、覆蓋全市”的應急志愿服務團隊;
二是預案管理要突出實用性 制定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明確應急預案的分類和主要內容、編制方式和主要依據、審批和備案管理、預案評估與修訂完善等內容,加強各類預案與總體預案有效銜接,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對應、內外銜接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并結合自身災害風險特點,有針對性、常態化開展實戰演練,全面提升實戰能力;
三是物資保障要突出科學性 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救援救災物資臺賬和保管制度,優化物資儲備布局,科學確定搶險救援救災物資儲備品種、規模及區域,適當向中心鎮、事故災害風險較大或邊遠山區的鄉鎮集中。提高“三斷”等極端情況下的通訊保障能力,配備動中通衛星通信系統,配備必要的遠程應急通訊工具和專用號碼,接入國家、省、市綜合應急指揮中心,以確保24小時通聯。
搭建決策平臺 健全預警機制
深入推動區域聯動協作
一是搭建決策分析平臺 加快推進市、縣兩級綜合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作為發布信息、指揮調度的綜合性指揮中心,接入并整合水文、氣象、公安、交通、水務、自然資源等部門信息系統,充分利用氣象監測、地圖標繪、數據資源查詢等功能和高清影像地圖,實現指揮大廳一張圖調度指揮功能,為災害事故處置決策指揮和力量調度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健全預警研判機制 推進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完善風險會商研判機制,整合開發專業軟件,預測模擬各類災害事故實況,針對我市最為突出的災害事故開展24小時監測預警,健全橫向和縱向的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共享和發布機制,提高預警信息發布覆蓋面和時效性;
三是深化區域聯動協作 積極推進渠江流域洪澇地質災害應急聯動協作,建立萬達開統籌發展示范區應急救援合作機制,推進市域內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區域聯動,加強隊伍訓練、信息共享、裝備支持、專家支援等各方面聯動協作。
責任編輯: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