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 巴渠大地上不朽的詩行
川東秀壤,這里曾是川東地區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發源地;巴渠大地,這里曾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主戰場。翻開歷史篇章,回首崢嶸歲月,達州孕育了燦爛的紅色文化,積淀著不朽的紅色基因,一股股蓬勃的紅色力量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
革命事跡鑄就時代烙印
風,攜著紅色的氣息,吹拂著巴山腹地的綠水青山。
峰巒疊嶂的萬源是連通川渝陜三地的經濟、文化、交通重鎮,也是原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這里曾書寫了彪炳史冊、規??涨暗?ldquo;萬源保衛戰”。男女老少,大刀步槍,眾多萬源兒女舍生忘死、沖鋒在前,以悲壯慘烈的犧牲換取了反“六路圍攻”的全面勝利,在紅四方面軍歷史上濃墨重彩地繪出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斗最艱苦、戰績最輝煌”的一場戰役。
從川東第一個黨的早期組織清溪共產主義小組,到固軍壩起義轟響川東第一聲驚雷,揭開川東農民武裝起義的序幕。
從營渠戰役、宣達戰役的星火燃燒,到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巴渠兒女以東風之態助推解放軍南下及解放戰爭的勝利,吹奏起黎明前的沖鋒號角……
一場場浴血奮戰的革命戰役,一次次沖鋒陷陣的披荊斬棘,歷史硝煙的波瀾壯闊澆灌出了鮮紅的希望之花,盛放在達州的漫山遍野,房前屋后。
英雄人物承載前行使命
光輝歲月閃耀在記憶的長河,英雄人物筑起了時代的豐碑。
王維舟,1920年加入朝鮮共產主義小組,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稱為“入黨比建黨還早的革命家”的他為了革命事業和中國人民奉獻了一生,奮斗了一生。出生于四川東鄉(今宣漢)的他,是達州土地上奔涌浪花中的璀璨一朵。
在達州這片廣袤的紅色沃土上,孕育了百余位省軍級以上領導干部,誕生了“神劍將軍”張愛萍、“開國上將”陳伯鈞、“詩書將軍”魏傳統等22位共和國將帥。涌現了李家俊、徐彥剛、唐在剛等80多位著名革命烈士。吳玉章、陳毅、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和300余位共和國將帥曾在達州浴血奮戰。他們的姓名出現在中國革命事業和新中國誕生的精彩章節,以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點燃了奮進的紅色火把,激勵著無數后來人朝著光明、寬廣的未來前行。
英雄的城市哺育了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人民守護著城市的矗立。勇敢樸實的達州人民,在革命戰斗年代無畏犧牲、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段又一段革命斗爭的動人樂章。8萬余人參加工農紅軍,近3萬人英勇犧牲,70余萬人參加擴紅支前投入蘇區生產和建設,達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紅色遺址定格歷史滄桑
碧空如洗,綠樹成蔭,一座傳統的歇山式全木質結構四合院安靜地座落在通川區羅江鎮神劍園內,這里是張愛萍將軍的故居。
眼前是整齊擺放的陳設,耳邊是貼心細致的講解,80余件實物,400余張圖片,60余幅攝影、書法作品……穿過時空的間隙,一件件器物讓紅色記憶變得有跡可循。
2003年,張愛萍故居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達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依托張愛萍故居修建的達州紅軍文化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統稱為“神劍園”。一樁樁史實鋪陳開來,一件件展品輕聲低語,館內大量的史實和文物,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將士的光輝業績,再現了曾經那段激情澎湃、驚心動魄的烽火歲月。
距達州主城區61公里,位于達川區西部片區,棲息著一條遠近聞名的歷史老街——列寧街。精雕細琢的牌坊古色古香,“擴大紅軍,擁護紅軍”“平分土地”等紅色標語清晰有力,借著空濛的細雨,中國紅色第一街瞬間把人拉回了當初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
而這,只是達州全境內定格歷史滄桑的二三身影。
從莊嚴肅穆的達州紅軍烈士陵園,到氣勢雄偉的王維舟紀念館;從筆直挺立的紅三十三軍紀念碑,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300多處重要革命遺址和紅色紀念場館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歷史教育中最鮮活的“達州教材”。
傳承時代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如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達州人民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積極奮進,在新征程的廣闊海洋里乘風破浪。
責任編輯:張致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