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家溝是他一生的牽念
——優秀農民企業家龐大貴返鄉創業回報桑梓
達州發布網消息(王永明 沈宏)3月22日,春雨淅淅瀝瀝。煙雨籠罩下的達州萬源市鐵礦鎮鐵礦壩村龐家溝,一幢幢青磚黛瓦別墅依山而建,一片片果林正吐露新蕊,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村子里徜徉玩樂,好一幅和樂美好的鄉村畫卷!
描繪出這幅水墨丹青的能手,就是這里土生土長的龐大貴。
“大貴啊,當年從這里走出去,現在又回來帶領鄉親們發展致富,既能干,又講良心、守誠信,好人??!”提起龐大貴,鐵礦壩村人人豎起大拇指。
生在龐家溝,他在這里種下一顆感恩的心
鐵礦壩村過去地處偏遠,山高路陡,龐家溝又位于村里兩座大山之間的“夾皮溝”,條件更為惡劣。今年64歲的龐大貴,對老家最深刻的印象只有一個字——“窮”。
對于村子里的窮,龐大貴有自己的切身經歷。
龐大貴父母都是農民,兄弟姊妹一共四人,他是家里的老大。當年作為村里的第一個高中生,因為家里“窮”,不得不輟學回家務農。
1975年6月,龐大貴含淚告別課堂,從學校卷起鋪蓋書本回到老家鐵礦壩村龐家溝。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娃娃,他不得不從父輩手中接過鋤頭鐵耙……
好在鄉親們沒有嫌棄龐大貴。1976年3月,龐大貴被村民推選為龐家溝巴巴店生產隊隊長。“一個小小的生產隊長,卻給了我人生的舞臺和成長的平臺。”龐大貴的的思憶一下子回到了幾十年前。
當時,全國正興起“農業學大寨”的熱潮,龐大貴作為青年知識分子,自然充滿激情,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敢闖敢干。
看到鄉親們成天肩挑背磨,龐大貴便帶領社員打造了一條機耕道,破天荒讓拖拉機“轟轟轟”地開進了村。他又大興副業,在龐家溝建起面坊、養豬場、企業社;因為燃料缺乏和經濟困難,他大膽在毗鄰的宣漢縣河壩鄉租賃煤窯,組織社員去開采,成為當地“借雞下蛋”的創舉,他所在的生產隊也一躍成為萬源縣“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名噪一時。1978年3月,龐大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雖然那時自己還是個娃娃生產隊長,但是鄉親們淳樸善良,對我很好,特別支持我的工作,那是我事業的起點,所以我對他們永遠充滿感恩!”龐大貴感慨地說。
走出龐家溝,他依然閃耀著質樸的民本情懷
1980年10月,任了5年生產隊長的龐大貴通過考干到萬源縣舊院糧站參加工作。雖然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龐家溝”,他但身上始終閃耀著農民質樸的本色,也一直懷揣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夢想……
這個夢想,隨著龐大貴事業的不斷發展,變得越來越近,越來越現實。
參工6年后,龐大貴任舊院糧站站長。當時糧站主要負責農民糧食收購調運,龐大貴大膽改革創新,堅持大米加工、清油榨換、面條生產、飼料配制一起上,既提高了單位效益,方便群眾生活,又為當地農民增加了就業渠道,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此,中央宣傳部授予他“全國改革功勛”獎章。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真正考驗龐大貴的,是1991年8月5日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天凌晨,境內中河暴漲,洪魔席卷了片區內好幾個鄉鎮,特別固軍鄉災情最為嚴重。
龐大貴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領幾個同事作為第一支外援隊伍最先抵達固軍場鎮,蹚著齊腰深的水轉運固軍糧管所的糧油大米。
“大部分都被浸泡了,只有中間夾層的麻袋沒有進水,還可以食用。”龐大貴回憶說,偌大的糧倉當時只剩下不過三四噸谷物大米可以食用。老百姓受災嚴重,固軍與外界交通又全部中斷,這幾噸糧食,成了場鎮近千名受災群眾的“救命糧”!
因為表現突出,1991年10月,龐大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抗災救災先進個人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
龐大貴沒有沉浸在榮譽和光環中。1996年龐大貴被組織上安排任萬源市糧食系統的一家大型酒店負責人,上任才幾年,他就讓酒店起死回生;2002年企業改制后,龐大貴直接接手了這酒店,生意更是紅紅火火。
經過這些年的拼搏,龐大貴的事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有了一定的資產積累,但他一刻也沒有忘記龐家溝,沒有忘記龐家溝的父老鄉親們。
每年,龐大貴都要回老家去看望慰問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孩子,給他們送些禮物,幫助解決一些具體困難。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龐大貴更是主動作為,幫助村民發展產業、提供就業,還花了100多萬元,從4公里外的地方引來自來水,徹底結束了當地120戶、500余村民“背水吃”的歷史。
回到龐家溝,他在那片故土中回報桑梓情
“每次回老家,看到村里散落的田地片片荒蕪,特別是村里那條路,還是40多年前我當生產隊長開工時的模樣,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提起再回龐家溝的初衷,龐大貴心情有些沉重。
僅在他過去的“巴巴店生產隊”,2014年100戶人家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光靠送點錢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17年春節,龐大貴趁回老家過年的時機,背著家人和鄉親們商量開發龐家溝的事。“我不是要回來和你們搶飯吃,相反,我要帶著資金項目回來,我們一起努力,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龐大貴的根在這里,他當年帶領社員發展生產改變窮貌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鄉親們打心眼服他。
“今天大貴從城里回來帶領我們發家致富,這是反哺家鄉,好事??!”聽說龐大貴要回村里搞開發,鄉親們自然是歡喜得不得了。
鄉親們熱情支持,家人卻異常反對。“都六十幾的人了,辛苦了一輩子,該享享清福了,回去折騰個啥子!”家人不解。
“我龐大貴能有今天,就是靠鄉親們當年對我的支持?,F在我們日子好了,但是龐家溝還很窮,我不能忘本!”龐大貴犟得像一頭牛。
家人無奈,只好任由他回去耕犁那片故土。
要實現長久發展,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找準優勢所在。通過反復調研思考,龐大貴認識到,鐵礦壩村離包茂高速鐵礦出口不過兩公里的距離,交通條件十分方便,促進企業資源和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這正是實現龐家溝開發的切入點所在。
于是,龐大貴開始設計了一個集養殖、水果種植加工、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量身打造了一個“龐家莊”鄉村振興建設方案。
2018年6月,“龐家莊”破土動工。隨后,萬源市穗豐農業有限公司成立,租用鐵礦壩村村民的近500畝土地,一畝年租金800元,租期35年。沉寂多年的龐家溝,開始沸騰……
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支撐。為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龐大貴干起了“老行當”,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在園區建起度假酒店、大米加工廠、釀酒廠、榨油坊、生豬養殖場、臘肉制作車間,還發展蜂蜜60多箱,種植了葡萄、脆李、櫻桃、大棗等300余畝,同時修建了游樂場、游泳池和青少年課外實訓基地。
“每年可產白酒10萬斤、菜油5萬斤、加工大米500噸、自繁自養生豬2000頭、黑豬臘肉制品6萬余斤,還可接待游客3萬人以上,年總產值可達2500萬元!”龐大貴表示,“龐家溝‘種、養、加、銷、游’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要改變過去單一的生產方式,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老百姓的農產品更值錢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這是龐大貴回鄉再次創業的初心。為兌現承諾,龐大貴安排當地25戶貧困戶43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年人均增收1.5萬余元,并輻射帶動當地及周邊群眾1000余人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我年近七旬了,現在每個月還能夠在家門口能拿3000多塊錢的工資,確實做夢都沒想到,多虧大貴回來給我們造福??!”村民胡子安年齡輩分都比龐大貴高,在園區養豬場當飼養員,他覺得很滿意。
不但當地農戶直接受益,龐大貴還通過入股的方式與鐵礦壩村委會進行利益鏈接。村委會向穗豐農業有限公司入股5萬元,每年就可以分得1萬元以上的紅利,以此壯大集體經濟。
“我的名字叫龐大貴,但是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和鄉親們共同致富,這是我的夢想,更是一種情結!”沐浴著和煦的春風,龐大貴滿懷深情地說。
責任編輯:唐軍